一、創新:創新是推動供應鏈發展的源泉,不論是大規模制造、精益生產、路徑優化、協同計劃與補貨、銷售與運營計劃流程、六西格瑪、約束理論等較為成熟的管理理念和技術,還是時下頗火熱的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無人機、物聯網、VR/AR、區塊鏈等新技術新方法,創新創意層出不窮、永不停息。誰能引領創新,誰就具備了先發優勢,并能夠在供應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二、標準:然而,如果沒有實現標準化,創新創意就無法走出實驗室,更無法實現大規模的應用。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五十年代集裝箱的出現,跨國運輸成本大幅降低,但是它的實現前提是集裝箱規格的標準化、吊裝設備的標準化,甚至是拖車的標準化,這些圍繞著集裝箱運輸方式的全程標準化才是關鍵所在。
如今,我們在談論新技術的運用時,往往疑惑何時才是企業應用的最佳時間,其判斷的關鍵節點便是技術的標準化程度。例如冷鏈,局部的冷鏈并不難實現,難就難在全程一貫的標準化冷鏈運營,其中只要有一個環節未標準化,冷鏈就成了斷鏈,其效果將大打折扣。
再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鐵路,軌道的寬度不一,給洲際鐵路運輸造成了很大的麻煩。以蓉歐鐵路為例,中國和歐洲鐵路使用標準軌道,而獨聯體國家則使用寬軌,途中需要進行兩次換軌吊裝作業,大大降低了運輸的效率。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國,首推的便是“車同軌、書同文”。筆者認為,作為中國國家供應鏈戰略的重頭戲,一帶一路戰略同樣應把推行標準化工作作為重中之重!
三、協同:標準化可以推動供應鏈的協同,也可以損害供應鏈的協同,其關鍵在于標準化是否推動了供應鏈上下游協同效率的提升。如果標準化的目標是為了單個企業、單個行業或者單一國家的利益,而損害了上下游鏈條上其余各方的利益,那么這種標準化就是有害的。例如,每個國家都有其特定的海關法律規定,其建立的標準大多從本國的需求出發,而非供應鏈。經濟越落后、越閉塞的國家,其海關的標準就越傾向于本土化,其通關效率也越低。世界經濟論壇的研究表明,如果我們能夠把各國的通關條件減少一半,全球貿易將提升15%,全球GDP將提升5%。
全面協同是供應鏈的最高境界,千軍萬馬、步調一致。要達到全面協同,就應當將供應鏈管理的重心放在瓶頸點上。這些瓶頸點,可能來自于企業內部,例如某個部門或者某個低效的生產環節;也可能來自于供應鏈的上下游,例如某家落后的企業或者某種尚未成熟的工藝;還有可能存在于“三流”的互不匹配之中,例如信息失真,資金缺乏,或者物流阻塞。
當供應鏈上出現了新的技術,帶動了某個環節效率的提升,供應鏈均衡協同的狀態就會被打破,并會出現新的瓶頸。供應鏈的發展就在這種破和立之間不斷循環往復地向上發展。
四、復制:如同人有生老病死一樣,任何新技術、新方法都逃脫不了被復制、被超越的結局。供應鏈上的新技術、新方法具有典型的傳導復制特性,這種傳導復制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從高成熟度的企業傳導復制到低成熟度的企業,另一個是從高成熟度的產業傳導復制到低成熟度的產業,例如從軍事到民用,從汽車電子,到零售快消,到農業產業……
行業成熟度越高,產品的生命周期越短、供需關系越弱,市場競爭越激烈,供應鏈在這個行業的創新速度就越快。例如汽車行業是供應鏈創新的熱土,在這里誕生或者最早實踐了“流水線生產”、“精益生產”、“同步制造”、“零庫存”、“約束理論”等一系列的工具方法,出現了福特、通用、豐田、特斯拉等一系列不斷突破傳統思維的創新企業。然而,每一個新方法、新工具的出現,都只能維持最多十年二十年的時間,隨后就被行業企業所廣泛復制并使用,如果沒有及時地開展新一輪的創新和運用,其早期的競爭優勢也就逐漸消亡殆盡了。
創新? 標準? 協同? 復制? 創新…… ,伴隨著供應鏈螺旋上升式的發展,不同的企業、不同的行業,甚至是不同的國家地區形成了不均衡的供應鏈發展狀況。為了區分供應鏈的發展水平和成熟度,筆者將供應鏈管理水平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原始供應鏈、初級供應鏈、整合供應鏈、協同供應鏈和智慧供應鏈。
供應鏈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企業、行業、國家供應鏈的發展都無法脫離這個規律。五個層次,好比五個巨大的臺階,我們無法跳過某個階段而直接上升到更高層次,如同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是同樣的道理。
但是,如果了解了供應鏈發展的規律,掌握了相應的知識和方法,我們可以加快供應鏈管理的發展上升速度。好比歐美企業花了數百年所建立的供應鏈體系,中國的企業有的只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就基本完成了。這是后發優勢,因為我們一出發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