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產品網(ID:products56)原創
作者 | 快言慢說
編輯 |快言慢說
圖片來源 | 網絡
近日,每日優鮮又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對于生鮮電商來說,這幾年過的很艱難,每日優鮮的境況,只不過是其整個行業的縮影,而預制菜,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生鮮電商的一個細分領域,是生鮮的進一步加工,卻走紅當下,本文對此談幾點看法,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一、每日優鮮,敗走麥城?
7月27起,每日優鮮沒了及時達,每日優鮮正在拋棄“生鮮活鮮快至30分鐘送達”這則口號。對此,每日優鮮回應:在實現盈利的大目標下,公司對前置倉業務進行了調整,次日達和其他業務不受影響。
然而,一切跡象都表明,作為“生鮮電商第一股”的每日優鮮正在面臨危機:業務大敗退之外,每日優鮮的人員也在“撤退”,聽說每日優鮮80%的員工要待崗,7月的裁員又開始了。
公司4年時間累計巨虧105億,2021年年報“難產”,截止7月28日,每日優鮮股價僅為0.24美元,市值為5545萬美元,較高點縮水近96%,已收到兩次退市警告函。
每日優鮮,是生鮮電商前置倉模式的開創者,以這種模式,每日優鮮逐漸將1小時甚至是30分鐘送達建立為核心優勢。
所謂前置倉,指的是根據周邊區域用戶或訂單的密集情況建立眾多小型倉庫,從而縮短末端配送時間,實現“小時達”,確實是解決生鮮保存、冷鏈物流成本等痛點的有效途徑。
每日優鮮誕生于互聯網紅利漫溢的2014年,主打前置倉模式的生鮮電商曾是市場熱捧的主題,屢獲資本垂青。具備顛覆效應的前置倉模式,讓當年每日優鮮的創始人徐正拿到了潮水一樣涌來的投資,從2014年創立到2021年赴美上市前,每日優鮮先后獲得了10輪共計超110億元的融資,投資方包括騰訊、高盛、中金、聯想、元璟資本等一眾明星投資機構。
然而,前置倉風光無限的概念下隱藏著很多問題。前置倉,更多是一種提升性消費需求,如果沒有非常密集的人口和足夠的消費能力,前置倉虧損的概率是很高的。
前置倉模式在高線城市和低線城市的命運完全不同,前置倉需要足夠的人口密度和消費能力才能平衡成本,但全國達到這樣標準的城市除了北上廣深之外寥寥無幾,所以前置倉是否適合全國推廣,是一個值得深入考究的問題。
每日優鮮的龐大的前置倉體系需要消耗非常多的現金,沒有現金來源,又要燒錢,最終導致其運營體系無法維系下去。此次調整,也證明了每日優鮮難以承受重資產、重運營的前置倉模式帶來的重壓。
前置倉核心在于供需,通過大數據了解消費需求進行配貨和即時送達,難度很高。前置倉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生鮮前置倉的虧損一直是個大難題,阿里高管在關掉盒馬的前置倉業務時就指出,前置倉模式可以低成本、快速復制,但是難以兼顧成本和效率,不可能全面盈利。
此次極速達業務的正式關停也意味著每日優鮮徹底放棄了賴以起家的前置倉業務,重要的原因在于前置倉模式無法復制到低線城市及下沉市場。一度宣稱在北京趨于實現盈利,但整個公司一直處于大規模虧損中。
時至今日,圍繞前置倉的爭論還沒有結束,有人說,前置倉是不成立的模式,是做給VC看的模式。有的人認為,前置倉具有優勢,每日優鮮的敗局,不只是前置倉的價值優劣導致的。
前置倉模式起送門檻高是不爭的事實,但30分鐘的配送時效被普遍認可,長期看有價值,一旦跑出來競爭壁壘極其高。
招商證券的一份報告顯示,盡管目前前置倉盈利尚有困難,但長期來看,前置倉企業可以通過提高客單價降低履約費用率、提升毛利率、提高訂單密度降低履約費用率、降低營銷費用率實現盈利。
目前來看,前置倉賽道已由前期的跑馬圈地階段過渡到精細化運營階段,需要企業關注供應鏈、倉儲、物流和運營能力上的建設。據說,樸樸“純線上運營+前置倉配送”的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前置倉模式的功與過,還需要未來去證實,但每日優鮮的走麥城,已是不爭的事實,能否東山再起,讓時間告訴我們。
二、生鮮電商,昨日黃花?
每日優鮮的困境并非生鮮電商的特例,行業龍頭如此,更不用說生鮮電商的后來者。
每日優鮮,是第一批生鮮電商玩家里少有的“幸存者”,同時期的大部分生鮮電商企業已經被淘汰了,例如十薈團,前后完成7輪融資,金額超過10億美元,可謂風光一時,最后也不得不暗然退場。
還有呆蘿卜、通過3次融資,曾獲得超過7億元,前幾年已走向沒落。緊隨其后的2020年,曾經的生鮮電商“老大哥”易果生鮮,也燒光了數十億融資,走向破產重組,總負債達23億元。跨界巨頭下場的許多生鮮電商項目也紛紛折戟。
有人將每日優鮮等電商的潰敗歸結為生鮮行業的特殊性——生鮮本身腐敗易虧損,以及非標的屬性,很難隨著交易規模的擴大而降低邊際成本。某種程度上說,每日優鮮的潰敗有行業普遍面臨的痛點,這是客觀原因,但也有主觀原因
1、資本局
生鮮電商這個行業就是燒錢的行業,沒有一定的資金和資源肯定是做不了的。每日優鮮可以說是資本的寵兒,八年之內,共獲得11輪融資,融資規模超百億元,2021年6月25日,以“生鮮電商第一股”在納斯達克上市。
生鮮電商,一度被認為是互聯網最后的一塊大蛋糕,曾是資本必爭之地,但持續的燒錢,長期無法盈利,誰也難以持久,對企業是如此,對資本也是如此。生鮮電商,燒光了數百億的資金,成為無數資本的噩夢。
在生鮮創業的大浪潮下,每日優鮮抓住了風口,成為資本瘋狂追捧的對象,在資本的支持下,走上的不是“快車道”而是“超車道”,助長了內部的浮躁氣氛和投機心理,沒有考察研究前置倉的弱點和不足,也沒有實踐所謂的“極其慎重”和“三環驗證”。直到每日優鮮核心業務無止境虧損,使多輪連投的騰訊,不愿意再為每日優鮮輸血的時候,才如夢醒。
當時,與互聯網上的其它打法一樣,戲碼延伸到了生鮮電商,巨頭與資本集聚,補貼、燒錢、搶人、搶地盤,步逐是,先實現規模,再實現盈利,但這個打法的前提是不斷有錢投入,繼續燒,繼續擴大規模,繼續增加滲透率。
但燒錢換規模的打法并沒有在生鮮電商領域生效,反而將行業拉下深淵,似乎證實了補貼戰并不適用于生鮮電商,在美國,北美資本圈一場史詩級的投資失敗當數生鮮電商,于是后來,風頭圈一度聞「生鮮色變」,曾經被資本圍繞的生鮮電商,此時此刻仍然摘不掉“燒錢、虧損、高成本”的標簽。
據統計,國內生鮮電商領域,大約有4000多家參與者,其中僅有4%營收持平,88%陷入虧損,最終只有1%實現盈利,以頭部品牌——叮咚買菜為例,其披露的2022年第一季報顯示,僅一季度的凈虧損額達4.77億元,2019年至2021年期間,叮咚買菜的凈虧損總金額高達114.8億元。
2、供應鏈
每日優鮮的大撤退,再度給生鮮電商賽道敲響了一記警鐘。零售業有句老話:起勢靠流量,生死靠供應鏈。生鮮電商的角逐實質是深耕供應鏈下的商品競爭,而非價格戰。
中國的生鮮電商,上半場拼錢袋子,下半場拼供應鏈,生鮮電商,它不是一個簡單的生鮮產品+電商模式,不是純粹的零售,它需要更多對上下游供應鏈的把握,其中包括物流與倉儲。
生鮮電商要立于不敗,供應鏈是根本。供應鏈做得好與壞,決定著拿不拿到利潤,這就是盒馬為什么要死磕供應鏈的原因。
業內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會做流量的不太懂供應鏈,會做供應鏈的又不能抓住前端不斷迭代的流量風口。
無論是前置倉模式的叮咚買菜、每日優鮮,還是社區團購模式的美團優選、多多買菜,都深諳燒錢換規模和流量的玩法,但多年虧損、讓整個賽道求盈利慢慢成為行業新共識。
而盈利,不得不注重供應鏈。這對生鮮電商來說也許是鐵律,生鮮電商的成本非常高,中國生鮮流通的損耗率達到了 25%-30%,高于美日 20% 以上。前一時期,困在流量牢籠里,沒法對產業端和供應鏈的改造升級傾斜太多資源,現在需要在供應鏈上下功夫。
生鮮行業還是有前景的,現在生鮮電商負重尋路,向供應鏈要效率,可能是不得不走的一條路,供應鏈效率就是商品“生命”保險率。
雖然因在供應鏈、倉儲方面投入較大導致了運營的重資產模式,但此類自營模式更能關注細分領域,通過對供應鏈、倉配履約環節的改革升級,可以實現靈活的供應鏈控制能力、高效的履約流程等等。
2022年生鮮電商正在走到岔路口,生鮮電商的問題是互聯網模式擴張的共同問題。早期利用燒錢獲得市場份額,但當企業到達一定規模,投資者就需要互聯網燒錢企業擁有一定的盈利變現能力,把流量變為利潤,而沒有找到盈利方式的企業只有流量,未能形成運行體系,就不得不面臨現金流斷流的問題。
從市場角度看,生鮮電商行業還是有前景的,是一個有價值的賽道。然而,怎么跑通,還需要行業的努力,國內頭部生鮮電商的戰略轉型,迫在眉睫,生鮮電商在競爭中不斷改進升級,未來其市場份額將得到較大提升。
三、預制菜,一片凈土?
炎炎夏日,小龍蝦預制菜爆紅,其實,不僅是小龍蝦,預制菜整個行業都站上了風口,一飛沖天,有人說,是萬億商業新藍海。
過去5年,如果有個行業能持續實現年化超20%的增長,那一定是預制菜。紅紅火火的預制菜不僅是屬于餐飲行業的狂歡,大批跨界企業和各地政府,也正在趕來的路上。
大家知道,生鮮是指未經烹調、制作等深加工過程,只做必要保鮮和簡單整理上架而出售的初級產品,而預制菜,又被稱為半成品菜,也叫快手菜,一般指以工業化流水線作業方式,將菜品原料前期預加工制作,經過密封包裝進行售賣。
生鮮六大品類之一的熟食涼菜,跟現在的預制菜一個理念,但預制菜更為精細,多品。
預制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70年代的日本,在我國起步較晚,初期發展緩慢,直到2014年,預制菜行業才進入高速增長階段,但以B端為主戰場,面向餐飲行業,直到2020年疫情之后,才在C端大顯身手,逐步爆紅。
隨著當下生活節奏的加快,菜品、菜系的預制菜不斷更新,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推崇。流行于各大電商平臺的預制菜套餐,已經“攻占”了許多年輕人的廚房。
目前,我國預制菜在B端和C端的比例為8:2,對照日本的6:4來看,市場空間巨大,各大電商平臺的數據,也在宣告著預制菜行業的崛起,預計今年市場規模將達到3459億元,未來年符合增長率將超過20%。
有媒體把預制菜走紅歸結于——懶人經濟與疫情加速,這未免太簡單化了,不錯,預制菜最大的賣點在于解決年輕人不會做飯、沒有時間做飯的問題,消費者購買后,只需在家簡單加熱、蒸煮等即可食用。
其實預制菜主要解決的是正餐問題,是速度食品的升級版,好吃且具有性價比的綜合,也是家庭結構變化(小型化)和人口結構變化(人口老齡化)所引發的消費新需求。
是標準化中餐生產工藝的成熟的產物。隨著對制作流程各項細節的深入掌握再復雜的味道都可以量化成具體的數據:辣度、酸度、甜度、咬合度......產品不斷升級迭代,
總之,從全局看,預制菜興起的背后,是B端廚房工業化降成本和提效率的要求,以及C端生活方式的變革,預制菜的火熱,滿足的不僅僅是企業盈利訴求,更照亮了各地方的產業升級之路。
預制菜產業獲得了高度關注,到底是怎樣的一門生意,怎樣才能做好?和生鮮電商一樣,供應鏈也是一個門檻。
圍繞預制菜生產、倉儲、流通、消費以及裝備生產等產業鏈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進行投資布局,推動并賦能產業鏈上中下游高效協同發展,促進預制菜全產業鏈的系統性發展是重點。
預制菜是一個極其細分的商業模式,預示著一個消費新業態的到來,預制菜市場的快速擴張與其廣闊前景,吸引了眾多玩家入場,也讓資本心情澎湃,“預制菜”成資本新寵,在投資人眼中,預制菜這個既能To B又能To C的行業,有極大的想象空間。
根據《2022年中國預制菜行業洞察報告》顯示,2013年至2021年,預制菜賽道共發生71起投融資事件,披露融資總金額超10億元,涉及項目42個,近日,廣東省預制菜產業投資基金在廣州成立,總規模50億元。
自2021年以來,截至目前,約有10家預制菜相關企業共計獲得了超50億的融資。
在資本的裹挾下,投機主義泛濫的時候,面對涌來的投資,預制菜企業應小心產生浮躁心理,背離了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定力,以免做大量背離商業本質的事情,不要陷入投機思維下的資本局,不走生鮮電商的融資擴沖的老路。
曾經電商前置倉,是資本新寵,燒完數百億,資本突然發現,前置倉模式完全沒戲。于是資本掉頭全部轉向社區團購,再度展開了燒錢大戰。然而,燒了一年后,社區團購也遭遇大潰敗,目前,可能又瞄上了預置菜,因此,切記,不要重蹈覆轍
預制菜進入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但目前的預制菜遠非一個成熟的標準產品,賽道能否跑出國民級品牌?大牌跨界vs行業深耕,哪類企業能率先突破、取得成功?是否會上演生鮮電商的戲碼,讓我們拭目以待。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