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供應鏈:雷軍如何掌控全局?
來源:萬聯網
| 2014-06-06 09:49
大約是2011年6月,雷軍到訪英華達,希望能夠讓對方為自己代工小米手機。按照行業慣例,代工廠一定會做一次背景調查,主要是對方的公司背景、資金狀況、管理能力等等,令人窘迫的地方在于,整個手機上游供應鏈包括英華達,沒有人知道雷軍是何許人也。
從常理說,沒有人會愿意為一款尚未面世、銷量未知的手機產品以及一個圈內人從未聽說的人做代工生產,英華達自然也是半信半疑。這種狀況實際上雷軍遇到了不是一次兩次,除了代工廠的存疑,上游供貨商更不可能對小米有額外的優待,大部分情況下會要求小米提前三個月訂貨,并現付定金。
接下來的故事就更有趣了,雷軍竟然可以一一將整個環節走通,并完成了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
在參觀英華達南京代工廠時了解到的情況是,目前英華達加上富士康的生產線,小米手機每月的出貨量在150萬臺上下,峰值時能達到200萬臺,而小米公司內部制定的年度目標是2013年出貨1500萬臺,每月出貨量穩定在200萬臺。按照目前的進展,截至6月份,小米的出貨量將可以和去年的總量相抵。
那么值得追問的一個問題在于,雷軍為何能夠做到?有沒有大家所不知道的供應鏈行業的故事?下面是我所了解到的小米以及整個電子產品生產鏈條的一些故事:
1、雷軍是如何打動英華達董事長張景嵩的?雷軍在創業初期要向供應鏈的供貨商、代工廠以及媒體不斷講解自己要做什么,小米的鐵人三項是什么等等,這些話據說他自己當時已經是熟得不能再熟。而英華達之所以答應雷軍,是因為雷軍這個人,用一個詞來說就是“一致性”,因為他對上游供應鏈、媒體、員工等所有人講的東西都是一致的,沒有說一套做一套。
2、供應鏈有兩種心態,一是做生意,二是一起做事業。我一直無數次聽見很多運營人士跟我說,互聯網公司要做好上游供應鏈,必須得有共同成長的心態,隨意更換供應商、加工廠以及惡意欺詐、拖欠等等都是大忌。從代工廠來說,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一方面生意就是生意,一旦對方出現違約行為,就必須停產;而另一方面,它們很希望找到可以一起成長的品牌商,一起做事業。
從剛開始,英華達從代工小米身上并沒有賺到多少錢,但雙方堅持了下來,而雖然小米出貨量的穩步增長,英華達幾乎把大部分的代工小米的利潤投放到新增產品線上,這是一種共同成長的好典型。而我聽到的另外一個國內的電信設備巨頭,雖然出貨量很大,但有些行為是產業鏈極為頭疼的,代工廠也就只能從生意人的角度來接單。
3、公眾對“產能不足”一詞其實存在誤解。已經有無數次,小米被抨擊是饑渴營銷,而根源在于其產能不足。實際上,從上游供應鏈來說,幾乎每一家供應商或代工商都處在產能過剩的問題,而絕非是產能不足。
那么,為何還出現供應不上的局面?這是因為制造手機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2011年10月泰國洪水,導致小米手機的電芯元器件缺貨,最終小米多用了兩個星期來完成30萬臺預定手機的生產。也就是說,你要提前三個月訂貨的情況下,還需要讓所有的原材料能夠準確而及時到達代工廠,才能完成手機生產,缺一項都不行。
另外一個情況在于,手機的大部分元器件都是需要定制的,這需要小米與供貨商進行較長時間的模具研發與調試。比如說,僅僅是一個看似簡單的手機后殼,要做到無縫合攏,需要富士康為其先生產出十幾套模具來,然后挨個調試,選出合格的那個模具,然后還要與其他手機配件搭配,沒有幾個月是完不成的。
4、小米的快資金周轉率是一個奇跡。在2011年底,就曾經有小米資金流斷裂的傳聞,無論是否屬實,我們都可以算一筆賬:小米在2012年的銷售額大約為126億元,而小米前后三輪的總融資在3.4億美金,之所以融資就在于小米需要更多的資金來讓整個周期運轉起來。有業內人士對我說,小米的資金周轉率是他看到的手機廠商中最牛的,基本上每個月就可以轉一次。
這背后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創業初期小米的資金周轉壓力極大,大部分的供應商都要求提前訂貨和先交錢再辦事,整個鏈條任何一個環節出了紕漏,都會導致資金流轉的停滯,而停滯太久幾乎就意味著失敗。
那么,小米為何能夠快速轉起來?我專門電話給小米副總裁黎萬強,他將小米在產業鏈運轉的資金周期分為了三個部分:一是給上游供應商的押款賬期,盡管在芯片和內存等核心器件方面,小米依然還需要先交訂金,但一些它現在在周邊元器件上已經爭取到了一部分的賬期;二是庫存周期,小米在五月份做到了150萬臺,其中電商渠道約100多萬臺,加上小米手機一直是熱銷品,所以每周小米的倉庫只需要25~30萬臺的庫存,倉庫完全周轉一次大約是10天,而且沒有庫存積壓;三是銷售的回款周期,因為小米不提供貨到付款,運營渠道也是要先付款后拿貨,線上渠道則是網上支付,也使得小米幾乎在短短幾天內就能拿到回款。
這三個關鍵節點的健康、快速運轉,疊加起來就造就了一個快公司的小米。
5、中國電子產品制造的能力與危機。很多時候互聯網電商都在說中國的傳統工業過于落后,無法有效做好小批量、多批次的柔性生產。實際上,僅從電子產品的代工而言,這些要求是可以滿足,但問題的根源在于成本會很高。也就是說,你不能要求代工廠用極低的成本來完成復雜的柔性制造,總得有人來承擔這部分的溢出成本。所以,C2B好是好,但需要找到整個產業鏈都能夠接受的利益分配方式,或者說等到C2B的產品規模爆發積累到那個成本平衡點,才能真正落地。
此外,今年很多手機廠商開始提定制化手機了,但目前來看,這個事情僅僅是一個噱頭,手機依然無法像PC那樣自由混搭。
如果深入了解電子產品的代工產業鏈條,會發現這個行業正處在一種很苦逼的狀態,競爭也較為激烈。這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比如電子產品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當一款手機的生產調試到可以大規模穩定出貨時,基本也意味著新款手機的生產要開始了;電子產品過于標準化,用戶一開機基本就能夠發現不良產品的問題,而且幾乎所有的原材料以及制造環節都是可以檢測的,完全沒有像某些行業可以偷工減料的可能性。
比如在英華達,以前一款手機的設計與投產大約需要一年,后來提前到10個月,而現在小米手機要做到提前6個月。這意味著英華達和小米雙方的工程師需要經常加班加班,應對每一個出現紕漏的細節,及時解決,有時候甚至需要加班14個小時。
一切都在提速,由此倒逼出來的很多供應鏈的苦逼故事,是普通消費者所從未知曉的。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