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梅松:中通的艱難崛起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2015-11-26 15:58
導讀
在民營快遞巨頭的矩陣中,“三通一達”(中通、申通、圓通、韻達)與順豐的廝殺從最初的高度同質化競爭走到了如今體量分化的岔路口。其中,成軍時間最晚的中通,以一匹黑馬的姿態迅速跑到了中資快遞業的第一梯隊。
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購物節中,中通所攬收的快遞件數飆升約78%而未出現嚴重爆倉,物流體系的優化和管理機制的創新備受外界關注。同時,隨著今年下半年國家對于快遞物流行業新政的不斷出臺,民營快遞似乎邁入了全新廝殺的戰場。而除了中資企業關于網點布局的爭奪之外,與外資巨頭關于產業鏈整合、完善服務質量等方面也有了諸多新考驗。
物流行業的“好時候”
中國的快遞行業已經具備了像高鐵一樣的基礎,可以作為中國發展較快較好的一個行業對外輸出。盡管目前中國傳統物流在國民經濟的占比遠高于發達國家,但這跟我們國內的產業結構有很大的關系:一方面中國以制造業為主,但制造企業又相對比較分散,具備完整供應鏈的企業占比小;另一方面缺乏具備供應鏈整體解決能力的大型物流企業。不過,在攬收和派送這些環節,中國的快遞是全世界快遞業性價比最高的。
現階段的快遞物流業發展有著著特點:中國快遞業本身就是在抱怨中成長的,美國網購可能一周都不一定能送到,而中國的快遞3天不送到,就會收到各種抱怨。但此前物流快遞由中國郵政一家獨大,民營快遞的發展其實走了一段非常艱難的路。
2006年前民營快遞沒有身份,此后到現在短短的9年多時間里,民營快遞企業也沒有享受到國家太多的政策支持。不過,好在近期政府在各大會議上不斷把快遞列為中國經濟的一匹黑馬,中國快遞業終于“農民翻身把歌唱”,迎來了發展的大好時機。
借力風投,高速發展
“在今年,中通成功引入了紅杉資本、華平基金、高瓴資本以及渣打直投的數十億元投資。中通引入資本主要是有兩個目的,其一是因為感覺到中國快遞的價值和它的價格差距很大。這樣一個龐大的網絡沒有體現它的真實價值,亟需提升快遞業的品牌。其二是中通在中國快遞行業的市占率已經從2006年發展之初的1%走到了2010年的6%,如今占率超過了15%。公司希望能借力風投,整合更多資源,共同發展。”中通董事長賴梅松表示。
快遞行業未來的競爭一定是由企業布局網絡的廣度和密度所決定的。末端攬派環節的廣度越廣、密度越高,相應的成本就越低。而中通為了支撐和推廣基層網點,首推“有償配送”,成效頗豐:到目前為止,鄉鎮一級覆蓋了20000多個鄉鎮,今年的目標是要新開鄉鎮網點超過6000個,而全國一共就40000多個鄉鎮。
與電商互相協同
快遞業跟電商的關系其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協同的產業。實際上,中國的電商發展如此迅猛并能夠領先全球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國快遞業能力的迅速提升。如果沒有快遞的全面發展電商不可能有這樣的蓬勃壯大。
而快速壯大的中通,在經營模式的不斷探索中,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最初是眾創、眾包、眾籌、眾扶的模式;2010年起,通過股份制改制,逐步從多個利益主體向共同利益主體轉變,這是2.0的階段;現在已經走到了引入外界各方資本,整合資源,實現內部分層級紅利共享的階段,已是“雙創”的3.0階段:力求用最小的成本去博取最大最快的發展。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