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現代物流發展,軍民融合謀劃軍事運輸投送是時代所趨。2012年,我軍出臺《集裝箱軍事運輸多式聯運試點實施意見》,全軍陸續推開了冷鏈集裝箱運輸、軍用自備箱多式聯運、軍用集裝箱區域化保障、高原運輸集裝化等試點,并逐步實現集裝箱多式聯運常態化。經過4年探索實踐,初步構建了新的軍事物流方式。
以現代后勤標準化、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特征構建的集裝箱多式聯運物流體系,在確保部隊機動隨行物資快速投送、軍用裝備物資高效供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日,筆者走進承擔改革試點任務的南京軍區善后辦某分部,對軍事物流體系建設運行情況進行了調查。
試點探訪
“借船過河”轉變運輸保障模式
●集裝箱多式聯運代替“棚車押運”
●借助地方物流網打造“軍運快車”
5月中旬,筆者在南京軍區善后辦某分部所屬倉庫看到,10余輛集裝箱車一字排開,野戰輸送平臺不停運轉,1小時后物資裝載完畢。隨著集裝箱車一輛輛駛出營區,近百噸軍需物資搭乘地方物流“快車”直奔千里之外的基層單位戰備庫房。整個運輸過程部隊未動用一臺運輸車輛、未安排一名押運人員,運輸時間不到過去的三分之一。
據該分部部長周濟雄介紹,他們以擔負全軍集裝箱軍事運輸多式聯運等改革試點任務為契機,探索打造“合理劃分區域、綜合使用運力、同步制訂計劃、多點接力保障”的新型軍事物流網,使軍用戰備物資實現從倉庫庫門到部隊營門“門到門”直達配送。
過去,該分部和我軍大多數聯勤部隊一樣,主要采用以鐵路棚車為主的單一軍用物資運輸方式。由于物資品種多、收發任務重,傳統鐵路棚車發運物資占用人力物力多、時間跨度長、押運安全壓力大。《集裝箱軍事運輸多式聯運試點實施意見》下發以后,該分部開始探索軍民融合保障新路,借助地方物流運輸軍用物資。他們先后出臺《集裝箱軍事運輸多式聯運辦理要求》《聯勤公路運輸直達配送保障暫行辦法》,綜合協調運用區域內各種運力,規范運力申請時間、流程和審批權限,統一協調請領、裝載、運輸等配送環節,建立起主動靠前協調、主動派遣運力、主動派員裝載、主動運輸上門的全程服務機制。
以前運送軍用物資,該分部倉庫單位要協調運力先將物資運送至駐地鐵路貨運站,再將物資裝上棚車押運至目的地城市貨運站,接收單位需要協調運力來貨運站領取物資,中間環節繁雜冗長。實行改革后,倉庫只需辦理一次托運、一次計費、一份單證、一次保險,即可實現“門到門”一票直達,實現了物資從后方倉庫到部隊的“點對點”精確配送保障,軍用物資裝卸載及運輸效率顯著提高。
據介紹,集裝箱密封性好,防雨、防火、防曬、防盜,在運輸途中不僅可以減輕或避免多次裝卸轉運對軍用物資的破壞,而且可使物資免受其他外界因素影響,保證了物資運輸過程的安全性、隱蔽性和可靠性,深受官兵好評。
攻堅克難
“快遞上門”如何服務偏遠部隊
●破解無“船”可借現實難題
●打通物流網促進“末梢循環”
去年5月,該分部利用集裝箱一次性發放6批次近40噸被裝給養物資至偏遠部隊。這標志著集裝箱首次實現偏遠地區多式聯運,偏遠部隊也迎來“快遞上門”服務。
曾幾何時,由于不少部隊駐扎在偏遠地區,地方物流網覆蓋率低,附近沒有可利用的鐵路集裝箱裝卸站,加之偏遠地區多式聯運涉及軍地多個部門、多類行業、多種力量、多種層級,協調難度大,致使這些部隊物資集裝箱化運輸比例一直不高,大多仍依靠“先押運、后自取”的傳統方式進行。
“等地方物流發達了、網絡健全了,難題自然迎刃而解。”有些官兵認為,現在地方物流網尚未延伸到駐偏遠地區部隊,借船出海也無“船”可借。
“軍民融合絕不是坐等地方發展后搭順風車!”該分部黨委研究后認為,必須深入推進改革,主動探索融合發展新渠道,開拓保障力新的增長點。
為打通物流服務基層“最后一公里”,全軍試點任務完成后,他們又自行推進探索物流網保障延伸拓展之路:指導所屬倉庫多次與駐地鐵路軍代處、貨運站、物流公司等單位對接,先后5次召開專題運輸協調會,研究解決偏遠部隊物流運輸手續辦理、裝卸作業、費用結算、安全保密等4個方面30余個問題,實現了運輸手續“一家管理”、組織方式“一票到底”,打通了物流網的“末梢循環”。
該分部還密切與需求部隊溝通協調,掌握對方裝卸站情況、短途公路運輸道路等情況,科學制訂集裝箱多式聯運實施方案,因地制宜給予承運公司適當經濟補償,使“物流快車”延伸到偏遠部隊。
筆者在該分部動態追蹤監控系統上看到,物資途中接運、分發、中轉等情況實現了實時可知。物資到站后,全部由物流公司直接運達部隊,官兵足不出戶便可享受到現代物流的便捷服務保障。
改革期盼
“疏堵去淤”推進軍事物流暢通
●加強頂層設計推進深度融合
●擴大適用范圍服務戰場保障
前不久,該分部軍交助理員楊勇申請集裝箱運輸時吃了“閉門羹”,原因是目的地部隊所在地區的物流公司不熟悉部隊路線狀況,不愿意承運。
此類問題并非個例。楊勇介紹說,有些部隊距離集裝箱轉運中心達上千公里,公路運距長、產生費用高,地方物流公司不愿出車承運。采訪中官兵們坦言,有的地方物流企業不愿配送戰備物資,主要是因為部隊年配送量有限,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助推地方集裝箱站點建設,而且運送軍事物資保密、安全等要求很高,造成承運成本增加。
筆者深入采訪了解到,由于保障機制不配套,當前運輸配送有的靠單位協調、靠感情溝通,一旦某個環節組織協調不到位,運輸就容易卡殼。改革試點運行中,軍地本著特事特辦的原則“一路綠燈”,但隨著多式聯運的常態化運行,法規機制不健全的制約日益凸顯。楊勇建議,加強頂層設計,從觀念、流程、組織、技術等方面繼續深化推進綜合配套改革,做到總體保障能力最大、成本最低,打造更加暢通高效的物流保障體系。
“期待集裝箱多式聯運能擴大適用物資品類范圍!”某彈藥倉庫政委郭俊青談到,目前集裝箱多式聯運只組織了給養、被裝、建材、車材、營具、航材等少數品類的適箱物資運輸,彈藥、油料、設備等很多日常運輸的大宗軍用物資和裝備還沒有嘗試。建議進一步加強研究,擴大集裝箱適用品類范圍,提高保障戰場的能力。
“‘借船過河’,別忘了裝備自己的‘船’。”該分部領導說,由于我軍自身運輸實體中能夠承擔集裝箱運輸的運載工具十分有限,如今的集裝箱軍事運輸大部分依托地方運力完成。然而地方運力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特別是在戰時,前沿部署調整、部隊快速機動等情況都需要部隊自身具有很強的運輸保障能力。建議加強運輸機、直升機運載集裝箱應用研究,完善船艇運載集裝箱的配套建設,逐步提高集裝箱公路運輸保障實力,在常態化保障和實戰化訓練中,錘煉部隊應急保障能力。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