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戰略海運指的是通過海上運輸手段將作戰部隊和物資運送到指定作戰區域的戰略性行動。隨著現代戰爭形式的發展演變,戰略海運融合海上打擊、兵力投送、火力投送、能量投送等內涵后,被升級為海上戰略投送。海上戰略投送力量作為戰略投送系統中的核心要素,自然成為實現前沿存在和實施海上威懾戰略的重要支柱,以及決定現代海上局部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大國戰略推動海上戰略投送力量建設
世界性強國海軍發展戰略投送能力的經驗表明,必須先有全球性戰略視野,才會有將國家經濟和科技實力轉化為海上戰略投送能力的動力。在美軍發動的近幾場海上局部戰爭中,海上戰略投送一直作為主要運用方式,為前線美軍的預先集結部署和應變調運提供運輸保障主渠道。從全球海上戰略投送力量的現狀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組織指揮集中高效。美軍大規模海上運輸能夠有條不紊地展開,關鍵在于有一個集中高效的指揮機構——軍事海運司令部。軍事海運司令部是美國海軍跨艦隊的司令部,其總部設在華盛頓,由美軍運輸司令部直接指揮,負責組織協調美國本土與海外各地區之間的海上運輸,具有高度集中統一的指揮權,其具體任務包括:擬制運輸兵力使用計劃;在受威脅時和戰時把部隊和物資運輸到海外戰區;完成和平時期的海上運輸計劃;補充人員;管理司令部下屬的海軍輔助船只并實施保障。軍事海運司令部下設一個聯合運輸管理局和四個區域海運司令部:即駐日本橫濱的遠東軍事海運司令部、駐本土加利福尼亞奧克蘭的太平洋軍事海運司令部和駐新澤西貝榮的大西洋海運后勤司令部(下轄大西洋軍事海運司令部、東部海軍艦隊輔助部隊以及第2后勤中隊),以及駐在倫敦的歐洲軍事海運司令部,各區域司令部根據轄區具體環境還設有下屬辦事機構。軍事海運司令部編制約9000人,其中大部分為文職人員,軍人基本上是輔助勤務和特種勤務部門的軍官。
俄羅斯海上戰略投送力量,由各方向的海軍艦隊負責。戰時和緊急情況下,各級軍事交通部門還可與國家各級海運部門協調,動員民用船只滿足部隊機動和軍事運輸的需要。
二是運輸船只種類齊全。海上運輸船只是根據作戰需要將部隊人員、武器裝備和物資緊急輸送到戰區的基本力量。美軍軍事海運司令部現有運輸船只由三類組成:即快速海上運輸船、大型中速運輸船和第一類預備役船。快速海上運輸船由集裝箱船改裝,可確保在4天內完成3個重裝備師的車輛投送,這種船裝卸時間短、航速快;大型中速運輸船是美海軍戰略投送的主力裝備,包括“蘇哈特”級、“戈登”級、“鮑勃·霍普”級和“沃森”級四類艦船;第一類預備役船隊包括滾裝船、散貨船、載駁船等,平時由海運局管理,戰時征召后歸軍事海運司令部指揮,負責散裝貨物和大型裝備的輸送,是軍隊海上戰略投送兵力的有力補充。
三是投送速度不斷提升。現代戰爭充滿不確定因素,作戰地點與投送需求變換迅速,一旦發生危機,必須以最快速度做出反應。美軍認為,對危機做出快速反應的有效辦法,就是對預置物資進行直達配送。海上預置船隊是美軍長期有效的應急作戰保障力量,它搭載有大量預置裝備物資,通常部署在可能發生危機的地區附近,一旦危機爆發,就駛往危機地點,或通過艦載力量直接投送,與空運來的參戰部隊會合,迅速投入戰斗。經過30多年的建設,美軍海上預置力量已經擴展成為一支遍布全球的龐大船隊。美軍海上預置力量分為三類:即海上預置船、作戰預置船、后勤預置船。預置艦船集物資儲備與投送功能于一體,極大提高了軍事后勤快速反應速度。
四是力量籌劃軍民一體。再強大的軍隊,都難以獨自承擔繁重艱巨的戰略投送任務,必須依靠國家戰略運輸力量,形成軍民融合、寓軍于民的國家戰略投送力量體系。在美軍海運司令部掌握的兵力中,有64%是民用運力。戰時或發生突發情況時,海運司令部首先面向美國商業市場,承租合適的懸掛美國國旗的船只來滿足海運需求,然后調用處于海運司令部“縮減建制狀態”的預備役船只。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期間,英國共計征用了56艘民用商船,涉及到33家公司、5000多名民船海員。戰爭結束后,被征用的商船中仍有40%被保留下來,繼續為英軍駐馬島的守備部隊提供保障。
既可用于戰爭支援,又能實施戰略威懾
海上戰略投送力量是全球戰略投送的主要依靠力量,其任務是進行作戰物資的應急運輸和作戰人員及物資的后續運輸。美軍的海上戰略投送力量主要負責為在全球范圍內實施戰略機動的部隊提供海上運輸和油料運輸,并負責直接向美海軍各戰斗艦艇提供油料、彈藥、食品、拖曳和海洋監視勤務。其標準的運作方式是在危機爆發或戰爭初期,動用在戰區附近部署的海上預置船向戰區緊急運送作戰物資,使用物資的部隊從本土空運進入戰區,同時動用快速海運船為從本土增援戰區的重裝部隊運送人員和重型裝備;如果沖突時間較長、規模較大,軍事海運司令部還需征用后備運輸船隊,租用本國和外國的民用商船,實施大規模的后續運輸。其實戰運用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組織大規模海上運輸,進行戰略威懾。海上戰略投送力量雖不具備速度優勢,但是其運送大量重裝與大宗物資的能力及相對低廉的成本是空中投送無法比擬的。1991年海灣戰爭,美軍動用200余艘艦船,在較短時間內建立了供美軍30天使用的戰爭物資儲備,對薩達姆政權形成強大威懾;2003年伊拉克戰爭,美軍更是通過海上運輸將大量的作戰物資投送到戰區,確保了對伊作戰的勝利。
預置船只提前部署,進行戰略準備與投送。從上世紀80年代起,美軍就在海外沖突熱點地區部署了海上預置船隊,一旦危機爆發就可搭載大量重型武器和物資裝備迅速前往,與空運到達的人員和少量裝備會合,在最短時間內形成戰斗力。海灣戰爭中,布什總統下達“沙漠盾牌”行動命令當天,軍事海運司令部就派出海上預置船隊中的部分艦船,包括位于印度洋迪戈加西亞前進基地的海上預置船第2中隊、位于太平洋關島和塞班島前進基地的第3中隊分別全速駛往波斯灣,8月15日在沙特港口卸下了第一批裝備,第1中隊隨后出動,3個中隊在10天內就完成卸船任務,比預期提前了近15天,為應急部署的地面部隊提供了必需的裝備。
伴隨海軍艦隊,實施海上支援保障。海上戰略投送不僅僅需要對戰區地面力量進行投送保障,更需要對戰區海上力量實施投送保障。由于航母編隊出航時間長、作戰距離遠,單靠從本土進行運輸補給遠遠不夠,因此美國海軍專門制定了相應的后勤補給計劃,建立起梯次配置的遠洋補給體系。首先是安排一艘航速高、續航力大的綜合補給船直接與航母編隊共同行動,實施海上伴隨保障。在危險性較小的作戰海域附近,則部署有多艘彈藥運輸船、油船、貨船、修理船等后勤支援船只進行第二梯次保障,為航母編隊提供接力補給和維修救助等服務。此外,美國海軍還不惜巨資在海外建設網絡化的前進基地,儲備各類物資,讓航母編隊和輔助船只在往返途中獲得充足的補給。
適應現代戰爭需求,發展趨勢呈現新特點
隨著國家安全戰略和軍隊擔負使命任務的發展變化,海上戰略投送能力建設也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
裝備運輸集裝箱化,提高快速戰略投送能力。先前,美軍采用的貨物海運手段主要是依靠滾裝船,但是這類船只數量有限,并且其周轉時間較長。相比之下,集裝箱運輸的優點非常明顯:節約費用——用集裝箱運送貨物在運輸中不易損壞,從而降低儲存與裝卸成本;節省時間——卸載一艘集裝箱船需24-28小時,而卸載同樣的散貨船則需4天左右;節約空間——一艘平均裝載15.6萬噸散貨的船,使用集裝箱則可運送20萬噸裝備。充分利用集裝箱運輸,可以提高在現有船只條件下應付危機的能力。
艦船行動高速化,提高戰場集結能力。對美軍來說,戰略投送能力意味著凡是需要的地方就必須有裝備存在,按戰略要求預置在海上,使之便于到達任何地區。美軍2001年的《陸軍態勢報告》所概述的目標部隊,要求陸軍能在96小時內把一個戰斗旅投送到世界任何地方,這期間空運將發揮關鍵作用。之后是在120小時內部署一個師,它要求裝載有預置裝備的艦船開到執行任務的地點去與空運到那里的部隊會合。隨著部隊機動性要求的逐步提高,美軍提出未來海上預置艦船必須具備航速快、噸位大、綜合補給能力強、自衛能力強和有直升機平臺等特點。美軍新訂購的新一代“沃森”級大型滾裝船首次采用了燃氣輪機,該船以90%功率工作時航速可達24節,續航里程13800海里。該船是全世界能通過巴拿馬運河的最大船只。
預置艦船基地化,具備攻防兼備的抗打擊能力。未來海上預置艦船將具備多種功能,既有駁運能力,又有貨物裝卸系統,還可以同C4I系統接合,而這些正是加強兩棲特遣部隊打擊能力所必需的。面對日益增多的中、遠程導彈的威脅,美軍還發展建造了一種“戰略投送艦”。建造這種艦只的初衷,是將傳統運輸型海上預置力量發展成為一種攻防一體的“海上基地”,從而大幅度提高美軍“由海到陸”的戰略能力,并進一步減少對前沿陸上基地的依賴程度,其最突出的特征是高度的機動靈活性,集航空母艦與兩棲攻擊艦的特征于一身,可使美軍具備在全球任何海域實現快速兵力投送與精確打擊的能力。
軍事物流可視化,增強海上投送效率。在戰略投送過程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是美軍從海灣戰爭中得出的教訓總結,經過近20年的研究應用,將全球作戰保障系統、自動識別技術、全球定位技術、聯合全資產可見性技術、途中可見性技術與戰略投送相融合,實現了箱內可視化、庫存可視化、大面積跟蹤和在運可視化,使美軍的戰略投送能力得到質的飛躍。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先后給40多個國家的400多處海港、機場、基地、鐵路車站等配送設施安裝射頻標簽讀寫設備以及便攜式運輸管理員用自動化運輸信息系統,同時在運往海灣的4萬多個集裝箱上都安裝有衛星芯片,使得國防部能夠清晰跟蹤每一個集裝箱,從而為美軍的戰略后勤保障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